Category: Written Stuff

  • 哦,他死了

    水下荷官 (无任何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或年龄歧视意图) 十二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曾经接诊过一个老头。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个下午,因为当天上午还有一位工程事故患者入院,一根钢筋刺穿了他的小腿。纵使在医学院读到过类似的案例,但那天是我第一次亲眼目睹这样严重的工伤。科室主任带我完成了取出钢筋的手术。我刚刚回到诊室,要开始撰写手术病例,那老头便走了进来,坐在我面前。 我对他的样貌没什么印象了,只记得初诊那天不只是他一个人来看病,而是拖家带口。他七十多岁,个子不高,微胖,肤色黝黑,看名字是个彝族人。我问他:“你咋个了?”儿媳抢答说:“发烧,全身疼,已经好几天了。”我用听诊器给他做了基本检查,又开了血常规化验,结果白细胞偏低,其他全部正常。我给他开了点退烧药和消炎药,就把他们打发走了。 我不喜欢和彝族人打交道。小的时候,父亲带我坐过几次成渝铁路。经过一些小站时,总有讲着“奇怪语言”的人,拿着长棍从绿皮火车窗外“挑出”窗内的物品。许多人的行李因此不翼而飞。父亲叫我离那些“黑鬼”远点。今天,语言不通已经是过去式了,基础教育的普及让所有人都会说普通话。但“低俗”民族的刻板印象仍然在我脑中挥之不去。我不喜欢和彝族人有太多接触。 所以,起初我对那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和八个随行家属并没有太多印象,只记得他们走的时候有说有笑,光是走出我的诊室就花了一分多钟。然而,三个月后他们又回来了,这次好像不安的情绪多了些。他们说老爷子三个月内低烧不断,吃消炎药也没有太好的效果,浑身疲乏无力。我只好安排老头住了院,做更集中和深入的检查。他的床位离我的诊室很近,我每天都能看到他,哦不,他们。 我们医院条件有限,但保洁人员很敬业,几乎很少能看到脏乱的地方。彝族人是最难伺候的。他们有庞大的宗族关系,一个人看病,恨不得二十个家属跟着。他们喜欢带牛、羊、鸡,这些牲畜来医院里宰了,然后祭祀。按他们的说法,这是“图个吉利”;但对我们来说,这是灾难。老头这家也毫不例外。入院的第一天,儿媳就带了几只家养牲畜来医院。他前脚伺候老头,后脚就宰鸡宰羊,骚味和血气混在一起,刺鼻的味道令人无法忍受。 说来有趣,这家好像特意给老头安排了“工作排班表”。八个人轮流上班,毫不冲突;有人早上来,有人下午来,有人值夜班。上早班的一般是老头的儿媳、表妹和姑爷;下午是女儿、妹妹和堂弟;晚上是儿子和小侄子,轮流值班。我常在他们的病房里看到烟头,老头的儿子最喜欢抽“荷花”牌香烟,他靠尼古丁守夜。有时全家人会同时到场,一同照顾老头,从不手忙脚乱。有人负责屎尿,有人负责取药,有人负责在老头跟前说话。隔几天还有小孩来看老人,应该是家里的晚辈。这时年轻的男女就会夸小孩懂事,我倒不这么觉得,伴随着小孩离去的,还有屠宰的刺鼻骚味。我受不了这种味道。 三周过去了,老头每天输液,我给他开了强效消炎药,他却不见好转。我请教了主任。第二天早上,主任和我一起查房。他摸了摸老头的脑门和四肢,又看到繁多亲戚和地上的祭祀血迹。他把我拉到一旁说:“带这位患者去做艾滋病检查。” 我没多想,倒是后知后觉了。我带他去了化验科,老头本人很平静,但那八位亲戚却像是忧心忡忡。他们不知道老头到底得了什么病。艾滋病的检查要三天才出结果,恰巧我是那天的值班医生。晚上,老头的五位家属轮流来诊室找我。 第一个来找我的是儿子,他问我,老头到底有没有事,会不会有危险?我让他别着急。 第二个来找我的是姑爷,他想知道后续治疗的大概费用。他说,现在手里有点吃紧了。 第三个是表妹,他说从小老哥就很照顾他,不想他身体出什么状况。 第四个是女儿。他管我借体温计。 第五个是晚上来看老头的孩子。他想吃糖。 三天之后,化验结果证明老头是艾滋病阳性,而且已经晚期了。作为主治医生,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的家属,并让他们料理后事,妥善照顾老人。 我话讲完,八位家属开始开会。十分钟后,他的儿媳一个人走进我的诊室,关上门,凑近了跟我说: “能不能给我也化验一下?我之前一直伺候他屎尿屁。我怕我也有什么事。” 后来,我们给八个家属都做了免费化验,都是阴性。我们劝他们再留院保守治疗一段时间,可他们一身轻松,办了出院手续,个个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护目镜和手套,抬着老头回家了。甚至连我开的药,都是走后发现忘拿,才回来取的。他们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只留下病房地面上的血迹。 一个月后,我照例做回访跟踪,给家属打电话。接电话的是个女人声音。我表明来意,还没等我开口问,她便讲: “哦,他死了。” 电话挂断。 从那之后,我再也没和患者家属直截了当讲过病情实况,都是委婉再斟酌。到头来,我还是想让那老头多活一段时间。 想起这个故事,是因为我的爷爷现在病危,卧床不起。前两天他像是回光返照,突然给我和父亲讲起家族史: “咱们家姓李,是因为我抗战的时候连长姓李。他给了我个汉名,后来咱家就都是‘汉人’了。原本咱们家也是彝族血统,我是个彝族人,你们都是。”

  • Finding The True “Lapsang Souchong”

    Mr. Zhan, a local tea farmer, told me about the traditional production process of topic of the Lapsang Souchong (“正山小种” in Chinese) tea. In the traditional method, the tea is spread on bamboo sieves after being rolled and then placed on the lower racks of a “Qing Lou” (a drying building). It’s dried over a…

  • One-Size-Fits-All

    My observations tell me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often prefers to shift from unregulated to regulated practices in a ‘one-size-fits-all’ manner. I observed similar things in Yanshan. The first issue is the land distribution among local tea growers. In the 1970s and 1980s, tea growers could freely reclaim land. The amount of land they cultivated…

  • Yanshan People: Walking in and out

    Yanshan is a beautiful place, part of the Wuyi Mountain National Park. However, what makes a place prosperous is not its beautiful environment, but its people. During my stay in Yanshan, I noticed a deep-rooted aspiration among the locals to “step out of the mountains.” Motel manager Mr. Xu wants his second son to study…

  • About Poverty Alleviation…

    This is very interesting. In mid-2021,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nounced that the nation had “completely eradicated poverty” and achieved the goal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t that time, CCTV’s program almost daily promoted how local government policies helped achieve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goals. I’ve always been curious about how these…

  • The Yanshan Tea: A latecomer’s advantage or disadvantage?

    The Wuyi Mountain tea from Fujian has been developing for twenty years and has naturally formed a relatively mature tea industry. The “Jin Jun Mei,” invented since 2005, quickly seized the market after mass production and has surely become one of the industry’s unquestionable leaders. Tea from Jiangxi, on the other hand, is somewhat inferior.…

  • 只要想起由风吹动的叶 我总忆起它们仍在枝头上茂盛的模样 失色照片乍现眼前 阕阕歌中拂泪归去 只要想起在狂风中翱翔的雄鹰 雄鹰迷望的是落红 落红却坠望自由 坠望在云端振翅 只要想起耳旁的风 任风吹亦自作吹风 吹皱一池春水 萍水无缘是无踪 只要想起曾经的你 只忆你瞧着我自己 我盼望风再起时 但窗外的风继续吹 串词: 台湾创作歌手罗大佑写过一首歌叫《北西南风》,略显小众,但我非常喜欢。风在平常生活中很难被感知到,但有时又猛烈得吓人。你可能听说过一「滴」水,但风大多是用「阵」来描写的,它是一个很有凝聚力的事物,但因此,风中难谈个体。风是多变的,几股风的碰撞令人印象深刻。我很喜欢风这个意象,在不同时间处在同样的地方,由于人生经验和当下生活状态,以及经事的阅历影响,对风的感知是不同的。因此有了这首诗,其中的「我」「你」等诸多意向,很多情况下都是一种对内心思绪的映射,而不是物理实体,希望大家喜欢。

  • 《屈原列传》中屈原与渔夫形象辨析

    2021年的时候,我记得在Bilibili上刷到了中国政法大学罗翔老师的视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说「人都是随机拿到自己人生的剧本,怎么把这个剧本演出来,是人自己的选择」。放到《屈原列传》中,我想屈原拿到的剧本和他的性格并不完美匹配,但他活出了在他那个时代最「自我」也最「孤傲」的方式。这两个词像是贬义,但我想,他仍然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首先,浅谈一下屈原和渔夫的性格。屈原的性格,应该说是「较为明确」。作为一个生活在「昏庸」时代的,希望「独善其身」的君子,他的品性可以理解为「大无畏」「宁死不屈」「不与奸臣为伍」。这也是他出于对自我是一名臣子、一名读书人的殉节,对于气节、理想主义、自我价值的坚守,自杀式的结局无疑更增强了这种悲剧精神。当然,可以怀疑这其中的理想主义色彩被夸大了,这一点可以在后文进一步探索。 关于如何理解渔夫,有人认为「渔父」是与「屈原」相对立的反面形象,他随波逐流,与世俗同流合污,进而得出结论:我们要像屈原一样为了自己的理想追求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能像渔父一样随波逐流、随遇而安。但我认为渔夫的性格特质一定不仅仅局限于此。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文中「随其流而扬其波」这个短句,我想,渔夫口中的这个「随其流而扬其波」的含义和我们当今讲的「随波逐流」是不完全一样的。我们当今对「随波逐流」的解释是「比喻自己没有立场和主见,只是随着潮流走」。那文中的渔夫没有主见吗?我觉得不是这样。渔夫自己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这并不是说圣人没有主见,只是圣人不把自己置身于现世的矛盾当中。我认为这里更多强调的是渔夫厌倦世俗的纷扰,置身事外,隐居田园,保持了自身的高洁,同时向往自由、与世无争。这一定程度上也是《史记》中「渔夫」们的共同形象:「游走在尘世之处,体味自然之美,在平静的心境里感受天地间生命可以得到的自由,也在文学作品中形成了尘世与 自然交融的独具魅力的意境」。 屈原的这种性格,我认为和他自身以及他所处的时代都有很大的关系。在《屈原列传》中所读到的内容,可能并不能算作最为客观的对屈原的评价,因为《史记》是司马迁的作品,而司马迁所写的内容和他自身一定也有很大的关系。不难发现,司马迁和屈原在性格、经历方面有着很多惊人的相似点,此处不再过多赘述。这也使得屈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在司马迁眼中产生了极大的共鸣。所以,在《史记》中我更多地看到了司马迁对这种精神的赞颂,甚至有一种「理想主义」的夸大。但是,我们需要理解真实的屈原。从《离骚》这首作品来看,我能洞察到屈原这个人本身内心的矛盾。在这首作品开头,他先是「自命不凡」,但后续描述了一系列他内心的挣扎,概括一下,可以说成「坚守个人理想与承认世俗观念」的矛盾。我想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孤傲」,由此造成的「精神内耗」。这让我类比到自身的性格上,我也总是在大学申请的过程中反复斡旋一个活动的申请意义和现实意义,我想这是类似的「内耗」。这样的「内耗」使屈原行为上不可避免地总是在挣扎,而「自负」的性格本质,又使他必然很难找到政治同盟。其实,一般来说,找不到政治同盟并不是问题,只是个人的失败。但是,楚国的其他臣子「知识水平」不足,所以更加凸显出了屈原「自负」「清高」的一种「合理性」。不过,我想我们必须认清屈原本身「孤傲」而造成他内心矛盾的这个事实。如果像渔夫一样「恬淡自然」,我想屈原也不会有如此结局。 关于屈原的「理想主义」,我认为这与他「偏执孤傲」的性格也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在屈原的身上看到了「不向霸王让寸分」的浪漫情怀和宁死不屈的傲岸品格。诚然,这很让人为之震撼和感动,但是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我想,这些都不是政客需要的性格特质。作为政治家,更需要「变通」的能力,或者说,应该「能屈能伸」。但是,屈原并没有这些品质。他身上的飘逸文人特质和本就「孤傲」的性格结合,一定程度上,也断送了他的政治生命。这样的人在政治斗争中,很难存活。 为什么我仍然敬佩屈原呢?因为,我觉得我在我的身上看到了很多与屈原相似的品质。当然,我并不是在「敬佩我自己」。大致是,在生活中,我常常见到我认为不合理、没有效率的事情,这种时候我会喜欢提建议以谋求改变。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很「理想主义」的想法。如果事与愿违,反而会令人多多少少有些崩溃,时间长了,会对人的性格造成很大影响。我在很多时候也会选择妥协,意识到自己的理想过于难以实现。不过,作为高中生,我和我身边的人和老师,虽然存在一定的利害关系,但是还没有像「政治斗争」一样残酷。屈原则不同。他深处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但他仍然选择了「理想主义」,选择了坚守自己的「孤傲」。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对自己人生态度的坚守和信赖。因此,一定程度上,我也非常敬佩屈原,因为我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守不屈的定力。这也是在一定范围内我们必不可少的品质。 不过,我认为,身处「百年之未有大变局」的我们,也需要渔夫一样的「与世推移」。我记得《无间道III》中有句让我印象很深的台词,陈道明扮演的沈澄说,往往是事情改变人,人改变不了事情。换句话说,就是「时代成就人」。因此,「随其流而扬其波」是必要的。但是,要有所谓「随波逐流」的野心,也应该有「及时抽身」的勇气。作为一个社会人,不应该被多重矛盾压迫而导致精神内耗,而应该随时都能拥有一片充盈的内心世界,恬淡释然。就像渔夫那样,归隐山水田园,真正与自然「和谐共生」。我想,如果屈原少一点孤傲,多一点这种抽身的勇气,也不会是投江自尽的结局。当然,屈原的每一个性格组成部分都造就了他这个人独一无二的人格魅力。因此,我认为,屈原和渔夫两者都是全面的个体,如果仅从单一角度或是仅凭「对」与「错」来评判他们,我想那是太有失偏颇了。 注:多有不足之处,请指正。

  • Thoughts about current problems and the role of Public Rental Housing in China’s housing market

    China’s urbanization is undoubtedly an important phenomenon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development. In just 40 years, as many as 730 million people have migrated from rural areas to citie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housing market reform. It not only meets the growing demand for housing b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