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中屈原与渔夫形象辨析

2021年的时候,我记得在Bilibili上刷到了中国政法大学罗翔老师的视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说「人都是随机拿到自己人生的剧本,怎么把这个剧本演出来,是人自己的选择」。放到《屈原列传》中,我想屈原拿到的剧本和他的性格并不完美匹配,但他活出了在他那个时代最「自我」也最「孤傲」的方式。这两个词像是贬义,但我想,他仍然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首先,浅谈一下屈原和渔夫的性格。屈原的性格,应该说是「较为明确」。作为一个生活在「昏庸」时代的,希望「独善其身」的君子,他的品性可以理解为「大无畏」「宁死不屈」「不与奸臣为伍」。这也是他出于对自我是一名臣子、一名读书人的殉节,对于气节、理想主义、自我价值的坚守,自杀式的结局无疑更增强了这种悲剧精神。当然,可以怀疑这其中的理想主义色彩被夸大了,这一点可以在后文进一步探索。

关于如何理解渔夫,有人认为「渔父」是与「屈原」相对立的反面形象,他随波逐流,与世俗同流合污,进而得出结论:我们要像屈原一样为了自己的理想追求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能像渔父一样随波逐流、随遇而安。但我认为渔夫的性格特质一定不仅仅局限于此。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文中「随其流而扬其波」这个短句,我想,渔夫口中的这个「随其流而扬其波」的含义和我们当今讲的「随波逐流」是不完全一样的。我们当今对「随波逐流」的解释是「比喻自己没有立场和主见,只是随着潮流走」。那文中的渔夫没有主见吗?我觉得不是这样。渔夫自己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这并不是说圣人没有主见,只是圣人不把自己置身于现世的矛盾当中。我认为这里更多强调的是渔夫厌倦世俗的纷扰,置身事外,隐居田园,保持了自身的高洁,同时向往自由、与世无争。这一定程度上也是《史记》中「渔夫」们的共同形象:「游走在尘世之处,体味自然之美,在平静的心境里感受天地间生命可以得到的自由,也在文学作品中形成了尘世与 自然交融的独具魅力的意境」。

屈原的这种性格,我认为和他自身以及他所处的时代都有很大的关系。在《屈原列传》中所读到的内容,可能并不能算作最为客观的对屈原的评价,因为《史记》是司马迁的作品,而司马迁所写的内容和他自身一定也有很大的关系。不难发现,司马迁和屈原在性格、经历方面有着很多惊人的相似点,此处不再过多赘述。这也使得屈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在司马迁眼中产生了极大的共鸣。所以,在《史记》中我更多地看到了司马迁对这种精神的赞颂,甚至有一种「理想主义」的夸大。但是,我们需要理解真实的屈原。从《离骚》这首作品来看,我能洞察到屈原这个人本身内心的矛盾。在这首作品开头,他先是「自命不凡」,但后续描述了一系列他内心的挣扎,概括一下,可以说成「坚守个人理想与承认世俗观念」的矛盾。我想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孤傲」,由此造成的「精神内耗」。这让我类比到自身的性格上,我也总是在大学申请的过程中反复斡旋一个活动的申请意义和现实意义,我想这是类似的「内耗」。这样的「内耗」使屈原行为上不可避免地总是在挣扎,而「自负」的性格本质,又使他必然很难找到政治同盟。其实,一般来说,找不到政治同盟并不是问题,只是个人的失败。但是,楚国的其他臣子「知识水平」不足,所以更加凸显出了屈原「自负」「清高」的一种「合理性」。不过,我想我们必须认清屈原本身「孤傲」而造成他内心矛盾的这个事实。如果像渔夫一样「恬淡自然」,我想屈原也不会有如此结局。

关于屈原的「理想主义」,我认为这与他「偏执孤傲」的性格也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在屈原的身上看到了「不向霸王让寸分」的浪漫情怀和宁死不屈的傲岸品格。诚然,这很让人为之震撼和感动,但是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我想,这些都不是政客需要的性格特质。作为政治家,更需要「变通」的能力,或者说,应该「能屈能伸」。但是,屈原并没有这些品质。他身上的飘逸文人特质和本就「孤傲」的性格结合,一定程度上,也断送了他的政治生命。这样的人在政治斗争中,很难存活。

为什么我仍然敬佩屈原呢?因为,我觉得我在我的身上看到了很多与屈原相似的品质。当然,我并不是在「敬佩我自己」。大致是,在生活中,我常常见到我认为不合理、没有效率的事情,这种时候我会喜欢提建议以谋求改变。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很「理想主义」的想法。如果事与愿违,反而会令人多多少少有些崩溃,时间长了,会对人的性格造成很大影响。我在很多时候也会选择妥协,意识到自己的理想过于难以实现。不过,作为高中生,我和我身边的人和老师,虽然存在一定的利害关系,但是还没有像「政治斗争」一样残酷。屈原则不同。他深处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但他仍然选择了「理想主义」,选择了坚守自己的「孤傲」。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对自己人生态度的坚守和信赖。因此,一定程度上,我也非常敬佩屈原,因为我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守不屈的定力。这也是在一定范围内我们必不可少的品质。

不过,我认为,身处「百年之未有大变局」的我们,也需要渔夫一样的「与世推移」。我记得《无间道III》中有句让我印象很深的台词,陈道明扮演的沈澄说,往往是事情改变人,人改变不了事情。换句话说,就是「时代成就人」。因此,「随其流而扬其波」是必要的。但是,要有所谓「随波逐流」的野心,也应该有「及时抽身」的勇气。作为一个社会人,不应该被多重矛盾压迫而导致精神内耗,而应该随时都能拥有一片充盈的内心世界,恬淡释然。就像渔夫那样,归隐山水田园,真正与自然「和谐共生」。我想,如果屈原少一点孤傲,多一点这种抽身的勇气,也不会是投江自尽的结局。当然,屈原的每一个性格组成部分都造就了他这个人独一无二的人格魅力。因此,我认为,屈原和渔夫两者都是全面的个体,如果仅从单一角度或是仅凭「对」与「错」来评判他们,我想那是太有失偏颇了。

注:多有不足之处,请指正。